安化县:“四小原则”推动民生实事“开花结果”

(2025年07月22日 11:29)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实践,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贯穿鲜明的人民性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安化县立足民生需求,以工作小切口、民生小项目、财政小资金、累加小成果的“四小”原则为核心抓手,通过“听、商、议、决、评”五步工作法,推动乡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规范化、实效化。近年来,全县23个乡镇累计票决实施项目166个,投入本级财政资金7000多万元,让一个个“民生小事”汇聚成“幸福大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飞燕走进东坪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履职活动,现场协调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找准“小切口”,让“民声”有“回声”

民生实事的“靶心”,藏在群众的呼声里。安化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从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切入,指导乡镇把项目征集的主动权交给群众,彻底打破“政府明确指定、群众被动接受”的固有模式。

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常态化接访、全域发布征集公告、人大代表分片实地走访等多元渠道,安化县各乡镇广泛收集群众诉求,确保每个征集项目都带着“泥土气”“烟火气”。东坪镇民主社区居民李菊桃反映的吉祥巷污水管网修复问题,正是通过代表联络站渠道被精准“捕捉”、人大代表及时反馈后,镇政府迅速响应,最终该项目被票决为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并顺利解决,让“臭气熏天”的排水沟成为历史,真正实现“群众点单、政府接单”。

精选“小项目”,让“民事”由“民决”

项目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项目行不行,实地调研来把关。安化县通过“调研+协商+票决”的闭环机制,从海量征集项目中筛选出最贴合民意、最具可行性的“小项目”。

在项目筛选阶段,由乡镇人大主席团牵头,组织人大代表、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深入现场开展“沉浸式”考察,全面评估项目背景、必要性与实施条件。2025年,高明乡共征集到26个民生实事项目建议,通过逐户听取群众意见,最终精选出“高明铺村公共环卫设施改善工程”等4个项目提交代表大会票决。

为确保筛选过程规范高效,安化县创新推行“听、商、议决、评”五步工作法:“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征集项目;组织多方会“商”,形成候选项目;代表小组审“议”,酝酿拟选项目;大会投票表“决”,确定实施项目;全程跟踪监督,绩效“评”价项目。通过代表小组审议、大会投票表决、群众监督评价的规范程序,让每一个最终实施的项目都经得起民意检验,真正做到“选一件、做一件、成一件”。

用活“小资金”,让“民本”有“账本”

票决是起点,落地是关键。针对乡镇财政能力有限、项目“票决易、实施难”的痛点,安化县创新建立县级财政专项保障机制,以“小资金”撬动“大民生”,为项目落地装上“助推器”。

2023年底,在县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飞燕在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将乡镇民生实事项目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2024年12月,县委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县级层面予以明确。两年来,县财政累计预算安排专项资金1210万元,以每个乡镇每年20-40万元的标准精准“注入”乡镇民生实事项目。

县级财政的“小投入”,不仅破解了乡镇“没钱办事”的难题,更让票决制从“纸上决议”变为“地上实景”。

累加“小成果”,让“民意”变“满意”

平口镇北区桥头是国道G354与新化县荣华公路交汇的枢纽,因地形复杂,路段最高处近1米的落差而成为“危险路”。该镇通过代表大会将平口镇区公路除险提质项目票决为2024年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共投入15.9万元完成裁弯改直、降坡改造,让“问题路”变为“放心路”。

一个个“小项目”的落地,终将叠加成民生改善的“大图景”。安化县各乡镇聚焦民生安全、乡村振兴、公共服务等领域,每年推动1-3个票决项目落地,通过“看得见、摸得着” 的变化,既让人大代表明晰履职成效,也让群众直观感受参与成果。

“县人大常委会指导乡镇人大主席团从‘小切口’入手,靠‘小项目’发力,用‘小资金’保障,最终通过‘小成果’的积累,实现民生福祉的持续升级。”安化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飞燕说。换届以来,随着公路扩改、垃圾清运、文化广场等166个项目的完成,“社会难点”接连转为“民生亮点”,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生实事票决制工作中得到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