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董必武教子

(2022年12月14日 16:10)

董必武有个弟弟,早年随他参加革命,并同是共产党员。后因生病,大革命期间在家乡逝世,遗下妻子儿女五人。全国解放后,董必武把弟妹和她身边的一女一子接到北京来住。两个女儿问爸爸为什么把她们接到北京来,董必武对孩子们说:“不接来,可不可以呢?可以的。你们的叔叔为革命做工作,病死了,按政策,国家应该照顾你叔叔遗属。但是,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呢,有这个力量照顾她们。接她们来,可以减轻点国家的负担。减轻一点是一点,你们说对不对?”董必武除了自己身体力行,他也从不放松对子女的要求。

1969年4月初,董必武的小儿子良翮结婚。小两口商量好,婚后夫妇一起到河北晋县农村插队落户。结婚的那一天,董必武非常高兴,但婚后没几天,爸爸就催儿子下乡。良翮提出在北京过了五一再去,理由是过了节,也度完了蜜月。但是董必武不同意,说:“为什么要在城里度蜜月?不过蜜月,婚后生活就不好?我就不相信!过了五一,还有十一!农民的五一一辈子都是在农村过的;人家能过一辈子,你们就怕少过一个?既然下决心到农村去,就要有决心说走就走。不要拖!不能拖!”在父亲的要求下,良翮很快就下乡了。

下乡的第二年,良翮渐渐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农活干得很努力,各方面表现不错,得到生产队党支部的称赞,要发展他入党。这个消息传到家里,董必武坚决反对,他认为良翮下乡锻炼才二年,时间还太短,还应再经历一段时间的考验;还有良翮前后二次入囚,原因不明,组织上要弄清楚才能吸收入党。后来,生产队党支部通过组织向北京市公安局认真了解情况后,才通过了良翮的入党。


清风寄语:

董必武教子,一半是言传,一半是身教。红色家风之所以鲜活,就在于老一辈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践行。

红色家风是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传家宝”。中国共产党人在赶考的岁月里留下的宝贵红色家风,展现了我们党鲜明的本色,就是以“公”为己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一面镜子,是“唯公”还是“唯私”,渗透在点点滴滴之中。一些领导干部家风不正,继而养成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就是将公权用作了“私器”。

传承红色家风,贵在落到实处。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走在前、作表率,在干事创业中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