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耘,她从田间地头走到人民大会堂——记赫山区“95后”种粮大户汤庆
(2025年07月29日 08:48)“2021年,我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希望能获得一项国家级的荣誉,为更多农民发声。”近日,赫山区龙光桥街道米香村“95后”种粮大户汤庆自豪地说。前不久,她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是我市唯一参会的委员。
十年耕耘,汤庆从田间地头走到人民大会堂,这背后有哪些励志故事?
汤庆是女承父业。她的父亲汤正祥是一名种粮大户,事业高峰时期,汤正祥曾种植水稻3000亩,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000亩。在父亲影响下,2016年年初,汤庆开始接触农业生产,她的第一份工作是烘干设备操控。温度控制是稻谷烘干的关键因素,影响稻谷品质和储存性能。凌晨,汤庆设置了6个闹钟,每隔1个小时,便起来查看机器、测量水温。她回忆道:“收割季节,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的零散小觉。因为没有人会操作机器,连续两三个月下来,感觉走路的时候人都是头重脚轻的。”
2020年,汤正祥种植了3000亩水稻,汤庆负责农机设备操作和农机服务。农忙季节,她几乎是脚不沾地的状态。每天早晨5时许,天蒙蒙亮时,汤庆就带着植保无人机和药剂来到田间,开始施药作业。整整半个月,她早出晚归,一天下来要站10多个小时,在树荫下吃盒饭、午睡是常事。每晚回到家,洗漱完后,她来不及吹干头发,就累得睡着了。汤庆告诉记者:“天天顶着高温打药,手晒得脱了好几层皮,脸上皮肤过敏,导致玫瑰痤疮。现在,冬天只要一吹热空调,面部就会发红、刺痛。”由于水稻种植面积大,那一年是汤庆最苦最累的一年,短短两个多月,她瘦了十来斤。然而,辛劳付出并未得到回报。水稻扬花期,雨水过多;晚稻收割季,寒露风过早。天时不遂人愿,水稻亩产仅有150余公斤。收割季节,稻穗稀稀落落,连收割机也无法作业。站在田垄上,捧着谷粒干瘪的稻穗,汤庆心中满是失落,她一度觉得自己选择农业这条路或许选错了。汤正祥安慰女儿:“今年是特殊天气,大家收成都不是很好。我们把心扎在田里,把管理做好,明年肯定会丰收。”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汤庆说道:“我当时真的打算放弃,但农机手和农户在合作社务工,如果我不干了,很多家庭会失去收入来源。”
为了让跟着自己干的农户得到更多回报,近几年,汤庆学习了植保无人机、插秧机、铲车等农机操作,采购农机40余台(套),实现土地旋耕、插秧、收割、烘干等全程机械化。从农资储备、浸种育秧到抛秧插秧、施肥,她跟着父亲参与田间管理,用心学习水稻养护知识和技能。几年下来,汤庆从农业“小白”成长为新农人,经营的庆伟农机专业合作社获评湖南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带动周边120余名农户就业,培养种粮大户、农机手30余人。
当地农户李旦初夸赞道:“我只有两亩四分田,汤庆帮我育秧、插田、打药,只收成本钱。自己不要出力,只等着秋天收稻谷。”通过提供“十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服务面积达1500余亩。
万物生长,各有其时。2023年,汤庆成立了湖南禾庆农业有限公司,正式从父亲手中接下1000余亩农田的管理权,将传统的家庭经营转型为新农人、种粮大户入股合伙经营。今年,汤庆共种植水稻1028亩。
行走在田间,汤庆告诉记者:“现在旋耕机、收割机都可以安装空调,植保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500亩农田的作业。公司将以智慧农业重新定义耕种,吸引年轻人回归田野,让种田成为有尊严、有乐趣、有未来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