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市本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2022年04月27日 08:32)

4月25日,益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关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这是《中共益阳市委关于建立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出台后,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市本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市直、益阳高新区、大通湖区独立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共299家,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156.68亿元,负债总额34.6亿元,净资产122.08亿元。其中,行政单位资产31.97亿元,占20.4%;事业单位资产124.71亿元,占79.6%。


为做好本次常委会审议国有资产专项报告工作,3月下旬至4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凌云带领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的同志,对市直、益阳高新区、大通湖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市审计局关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专项审计调查情况汇报,了解掌握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建议,形成了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认为,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不断强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制度建设,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效能逐步提升。同时,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中仍存在理清管理责任不到位,资产底数不清、权属不明,管理绩效意识不强,资产基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调查报告指出,下一步,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责任。加快建立部门预算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有效衔接的管理机制,完善资产调剂使用、共享共用机制,促进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有机结合,推动跨单位、跨层级资产调剂。完善规章制度、资产配置标准,建立健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资产占有失衡状况。进一步明晰财政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主管部门管理职责,资产管理及审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

摸清资产家底,夯实管理基础。定期开展清产核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组织开展全口径国资盘底,做好资产确权分类,全面摸清资产家底。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资产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配备,高效运用信息化技术,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效益。强化绩效意识,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统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资产运行绩效管理。加大资产盘活力度,加强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长期闲置资产的调剂、处置或重新配置。充分挖掘资产价值,将可经营的和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运转之外的资产优化配置给国有企业,探索国有资源资产资金转换新路径,做大做强国有资本规模,提高国有资产效益。